商品别名 |
明清玉器 |
面向地区 |
全国 |
中国明、清玉器渐趋脱离五代、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,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。同时,古玩商界为适应收藏、玩赏古玉器的社会风气,还大量制造了古色古香的伪赝古玉器。
明清玉器千姿百态,造型各异。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、雕刻、工艺美术的成就,集阴线、阳线、镂空、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,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糅合变通,创造并发展了工艺性、装饰性的治玉工艺,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。明清时期玉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日臻密切,炉、薰、瓶、鼎、簋等仿古造型的玉器层出不穷。玉质的茶酒具非常盛行。文人在书斋作画、书写,往往也用玉来做笔洗、水注、笔筒、墨床、镇纸、臂搁等文具,或以玉器装饰陈设。由于玉材的不同,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,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,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。
明代玉执壶款式特点
明代玉执壶是一侧有柄,一侧有流,中部壶体有一定容积的玉器,多用为酒壶,大的也可做茶具。考古发现的明代玉壶代表性作品有定陵出土的青玉金托“万寿执壶”,壶矮腰长颈,腰部浅阴线“寿”字,两侧各一字,后嵌桃盖纽。还有北京小西天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的白玉龙柄执壶。
萧条期
顺治、 康熙年间逐渐淘汰了明末玉器粗制滥造和格调不雅的缺陷,出现了繁荣景象。但清初准噶尔部分裂势力猖獗,堵塞了和田玉的来路,阻碍了玉器工艺的正常发展,使康熙初至乾隆二十四年(1759),长达 115年间的玉器工艺处于萧条状态,产量很少,传世的玉器更为少见。1962年北京市德胜门外小西天康熙十四年(1675)索尼孙女黑舍里氏墓曾出土了30件(双)玉器,其中大部分是宋元明古玉,康熙朝玉甚少,反映了这一时期玉器工艺的萧条情况。但此墓出土的两件玉鸡心佩及传世的清初双婴耳玉杯,康熙时玉砚, 雍正款玉杯、玉套环等器却表现出此期玉器典雅的特点。
衰微期
嘉庆十六年(1811)始,新疆玉贡减半, 道光元年(1821)时完全停止玉贡。于是,宫廷玉器日渐衰落,有时甚至停止碾制。地方大城市的玉肆,也因原料不足,逐渐衰落下来。建都于南京的太平天国的天朝政权,曾设“玉器衙”专为王妃和天朝政权制玉,如传世的太平天国天王玉玺和幼天王玉玺。天王玉玺,为和田青玉,长19.8厘米,宽19.8厘米,高 2.6厘米,连柄通高 9.3 厘米,重 3850克。印身略有收分,钮粗壮似柄,饰云凤纹,下有拱形孔,以便手握。玺文仿宋体,阳文。镌“天父上帝 恩和 辑睦 太平 玉玺 永定乾坤八位万岁救世幼主 天王洪日 天兄基督 主王舆笃真王贵福永锡天禄”共44字,是传世玉玺中印文多的一件。玺文边栏上饰双凤戏莲,两侧各饰升龙戏珠,下饰海水江崖等图案,与清代龙凤图案形象的处理似有出入,具有民间色彩。碾磨较粗糙。幼天王玉玺为和田白玉,制于1864年。长21厘米,宽20.8厘米,高 3厘米,连柄通高11厘米,重6000克,钮粗壮如柄,饰云凤纹,下有长方形孔,便于手握。玺文仿宋体,阳文。镌“太平天国 皇上帝基督带真主幼主作主 明明 赫赫 天下太平万方来朝 天子万年 福禄寿喜 玉玺”共38字。碾磨亦较粗糙,边栏之饰基本上与天王玺同。
明代玉器风格清新、刚劲,棱角分明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当时玉器生产主要使用质地细腻温润、玻璃光强的新疆玉。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记载了当时运玉材的盛况“凡玉由彼缠头面,或溯河舟,或驾驼,经浪入嘉峪,而至甘州与肃州,至则互市得兴,车入,卸萃燕京。玉工辨璞,高下定价,而后琢之,良工虽集京师,工巧推苏郡”。当时北京、苏州、杭州制玉兴盛,苏州则是全国制玉中心,出现很多制玉工匠。
近几十年来,西安出土与征集了相当丰富的明代玉器,为研究明代社会、了解明代玉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。
明代的玉有和田玉、南阳玉、岫岩玉、蓝田玉,还有玛瑙、水晶等等,其中和田玉具代表性,数量也较丰富。品种有佩饰品、艺术晶、实用品、复古品及少量的礼器。造型和纹饰有人物、飞禽、走兽、昆虫、花卉、山水、楼阁等等,主要是民俗体裁,寓意吉祥。例如雕刻一大一小双龙为“苍龙教子”,三只羊为“三阳开泰”,鱼为“年年有余”等等。早在宋代,我国文物收藏之风就已萌发,金石之学兴起,仿古品随之大量涌现,史有“唐创新,宋摹古”之说。到了明代尚古风气仍在流行,集古玉与鉴赏古玉为时尚,盛行仿制古玉。
中国明、清玉器渐趋脱离五代、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,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。同时,古玩商界为适应收藏、玩赏古玉器的社会风气,还大量制造了古色古香的伪赝古玉器。
质地鉴定
玉的涵义差别很大。古代玉器所用质料除硬玉、软玉外,还包括其他一些矿物和岩石,如岫岩玉、南阳玉、青田石、绿松石、玛瑙、水晶等。这些玉石的成分各不相同,质量不一,历代用量多少差异很大。软玉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主要原料,有白玉、青玉、碧玉、黄玉和墨玉等品种。软玉的产地以中国境内新疆和阗为有名,同时还有陕西产的“蓝田玉”等。硬玉则专指翡翠,属辉石类,主要产地在缅甸境内,输入中国时间较晚,直至清初才有发现。它不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主要原料。岫岩玉属蛇纹石族,产于辽宁省岫岩县,硬度较软玉低,质也较差,但用量相当大。商代妇好墓中少量玉器及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等均由岫岩玉制成。南阳玉产于河南省,硬度较高,介于硬玉和软玉之间,也是古代玉器的重要原料。绿松石在新石器时期就与青玉、玛瑙等玉石一起用作装饰品,在甘肃永靖齐家文化遗址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。这些不同质地的玉石雕刻器物,优劣不一。判定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根据玉器的品质、洁净度、颜色等进行质料分析,玉质的判定则需要借助于科学仪器。
明代大多数玉器凸起图案边缘部位的锋利棱角会被磨平,以此来让玉器形成光洁明亮的窄条状轮廓线。此外明代玉器的制作材料以新疆和田玉为主,其中使用多的青玉,其次为白玉,此外也有少量明代玉器是使用碧玉或墨玉制作而成。
抛光特点:明代玉器有磨平团边缘的特点,大多数玉器都会采用浮雕和凸雕装饰。在这类凸起图案边缘部位的锋利棱角大多会被磨平,从而让玉器形成光洁明亮的窄条状轮廓线。
玉质特点:明代玉器主要的制作材料是新疆和田玉,其中以青玉为主,白玉次之,此外也有少量碧玉或墨玉材质的玉器,黄玉材质的玉器比较少见。
多层镂雕特点:明代的多层镂雕玉器在加工过程中,大多会采用管钻穿透的方法,因此第二层、三层的纹饰往往会表现的比较粗糙,下面衬托的几层纹饰抛光会比较粗糙,甚至会不抛光。
装饰特点:明代玉器经常会在器身的局部用回文和卐字纹作辅助装饰,回文的处理大多会采用传统的变形并联组合式和双勾连续组合式,卍字也会采用变形连续的组合式,大多会做为图案的锦地纹出现。